关于工艺美术的思考二题
一 设计不等于工艺美术
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被人们所淡忘,甚至被人们所遗弃。可是,当还有一些社会需要的时候,尤其是说到文化产业的时候,它又不时地被人们所提起。工艺美术现在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弃之可惜、扬之不能的状况。最近因为中国美术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以该馆史无前例的盛大的规模和一个月的较长的展期,吸引了人们对于工艺美术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工艺美术若干问题的重新思考。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几千年来,由于它是出于社会最基层的工匠之手,一直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同,虽然有帝王的喜好,文人的把玩,可是,因为其“工”,因为其“匠”,所以,一直被文人艺术所排斥。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给与工艺美术以足够的重视,1956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调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及若干名海外归来的专家,共同组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使其后的工艺美术研究和教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所培养的学生覆盖全国的工艺美术教学、研究、生产单位,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以国家力量来扶持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优势。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还发布了第217号令——《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从立法层面来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新的举措。然而,随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11月20日并入清华大学,并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感觉上是工艺美术的大厦顷刻颠覆,而全国范围内的工艺美术教学相继为设计专业所替代,此前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全国上下的工艺美术企业相继关停并转。当然,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的。
毫无疑问,设计专业不能替代工艺美术专业。在工艺美术的各个专业之中都有设计的学问,而设计专业与工艺美术专业并没有学科上的直接联系,因此,取消有关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不利于保护、发展、研究传统工艺美术。因为“工”的问题,“匠”的问题,都是专门的学问。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学反映社会需求,工艺美术各个门类的现实生存状况有许多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处于大都市的北京的景泰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在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应该更加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美术,因为其中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而在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的当下,也应该更加重视工艺美术的保护、发展、研究、开发。那么,比照《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除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之外,各级政府还应该以国家的力量,“采取必要措施,发掘和抢救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征集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人才,资助传统工艺美术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 事情本不该如此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有严重的问题,以刺绣为例——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建立了章服制度,并与刺绣发生了关联,此后历代都有发展,现存有一批出土和传世的战国之后的代表性作品。及至现代,有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这“四大名绣”。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各具风格的地方性的品种,而刺绣的针法也有几十种之多。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就实用性的方面而言,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有一部分能够用现代化、电脑化机械生产,日用品由人工的刺绣变成了机绣,因此而淘汰部分传统的手工艺,属于情理之中;可是,有一部分不能替代的技艺,包括原材料,不能因为现实的境遇而受到历史的淘汰。它们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受到与社会发展相应的保护。
1949年之后,将那些原来的个体作坊或家庭针线活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继而建立集体或国营性质的小型生产工厂,为手工艺的保存、发展和利用打下了很好的产业化的基础,尤其是在完成国家需要的出口创汇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是,近20年来由于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工艺美术不能为社会提供巨大的产能和绩效,在国家的经济比重中已经显得微乎其微,所以,被边缘化。之后又因为体制改革,关停并转,现在大都又回到了它的起点,成为个体的或个人的一种营生,刺绣则成了旅游线上的一个品种,不仅影响了保护和利用,而且也影响了传承和发展。缺少体制化的组织,缺少产业化的链条,开发利用不能以现代的物流方式进入到销售渠道,而保护传承也不能在体制内走向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更谈不到可持续的问题。刺绣的现实状况在当代工艺美术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因为机械生产的替代,日用品和陈设品的多样化,属于手工的那一部分产业萎缩,从业人员日渐稀少,而且是青黄不接,许多技艺接近失传,与之相关的研究、教学、收藏等诸多方面,近年来也是止步不前。
国家的收购政策是保护的核心问题,只有建立流畅而持续的出口,才能保证研究、教学、生产各个环节的组织、人才、资金的落实。这一出口的流向是国家的博物馆、研究机构,以及重要的代表国家形象的场馆,如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在传统工艺美术比较发达的省区应该建立与重大投资和GDP发展相应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国家收藏制度,使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保护得到体制的保证。其中高端的用于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应建立反映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库存量的收藏,让传统手工艺在展示与公共教育方面产生规模化的效应。同时,应该在具有国家代表形象的重要场馆中,将各民族具有典型性的工艺美术品作为装饰布置的重要元素,使之在庄严的空间中享受到应有的文化尊严。与此同时,低端的实用品的开发,一方面是弘扬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开发来保护传统手工艺,使传统手工艺融入到当代社会和当代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