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融合——全美华人美术教授作品展”序言
在离波士顿不远的塞勒姆(Salem)小镇上的迪美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内藏有大量的中国外销瓷和外销画。从那个时候开始,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就掀开了历史的篇章。后来,20世纪初期中国的留美学童进入了美国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交流。中国从美国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的瓷器等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很多内容,都成为美国人的钟爱。
在20世纪初,也有很多的画家留学于美国,也成为进入中国20世纪艺术教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当然,更大规模地进入美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当时“文革”结束,中国的教育正在恢复之中,像陈丹青、袁运生、丁绍光等一批画家相继来到美国,这些画家在中国就已经具有很大的声名,也有很重要的作品,在业界影响很大。
他们有的至今还留在美国,有的回到了中国,继续他们的艺术工作。当然,我们要看到更大一批的中国的学子,在美国进入了高校等其他的专业单位。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正是融入美国社会中,以自己的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因此,现在的华裔美术教授们的实际工作,在北美洲,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各地,他们教书育人,同时还不忘自己的创作。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北美的华人教授的美术创作,应该说是一个多元的状态。他们既把中国的水墨和中国的元素带到美国,同时又吸收了美国现代主义表现的各种方法,包括各种媒材和技术手段。所以,这个展览中所展现的作品,既有在国内能够看到的水墨、油画、色粉、雕塑等等,也有非常国际化的装置、陶瓷等等。
在这些多元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以独有的中国文化的情感,以中国文化融入了西方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精神,展现出来了具有中国血缘的美国化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既有融入了像NBA这样一个非常美国化的题材,同时也有非常中国化的一些元素,这种多种文化的交融,正形成北美华裔美术教授的一个创作的特色,可以说存留在他们基因和血液中的中国文化,正在美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种21世纪的新一轮的文化交流,当然这里面我们看不到碰撞。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客观看到,这些华裔美术教授们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显然,生活在异域他乡,他们要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是有相当的困难。所以,他们只有用自己的艺术感动社会、感动他周围的人们。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多元化的作品,正是他们基于美国生活的现实的考量,有他们对于自己所处的新的文化环境的一种审视。
与20世纪初,华人进入美国有着很大不同的是,这些华人教授们也享受着正在崛起的中国给予美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所以他们可能比前辈们更加扬眉吐气地生活在美国。
当然,以艺术的方式进入美国、融入美国社会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位教授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是男女老幼,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是可以想象的。无疑,在美国从事艺术创作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所面对的生活的压力以及现实的种种可能性,也是一般生活在中国国内的艺术家们难以想象的。当然,我们非常骄傲地看到了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他们以自己的艺术,把中华文明传播到美国,给美国人民所带来具有中国基因的一种新的文化或者新的样式。显然,这些华裔美国教授的创作不同于本土的美国艺术家,这之中的区别正是他们基因中的文化的影响。
在一个越来越国际化的现代艺术潮流中,不管他身处于世界的哪一个地方,要想获得艺术的尊严,他必须有文化的立场,必须有文化的态度。我想,北美的华裔教授们的各自的努力,他们用自己不同的语言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想,或者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或政治立场,这些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不管是传统形态的还是现代意义的,它们给我们的感觉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显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北美华人教授的群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各自的努力和各自的艺术方向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艺术家可能更多的连接了他们以往在中国大陆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多年所探索的语言方式。
但是也有到了美国之后,他们从头做起,他们更多地是审视美国艺术的优长,而结合自身的特点,表现出来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当然,不管是如何表现,这些能为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华人美术教授们在异国他乡的努力是值得祝贺的,他们所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我们引以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