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松喦画集》(上、下) | |
2007年漓江出版社出版 | |
内容摘要: 本书全方位地展示了钱松喦先生一生的从艺经历和艺术成就。从1923年到1956年,钱松喦先生先后在多所小学、中学以及美专任教。钱松喦先生在30年代至40年代的生活是动荡不安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他不仅饱受了生活的颠沛流离,同时,国难给予他心里的感受也直接反映到他的绘画之中,从而体现出一个传统型文人画家的品格与胸怀。 在5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面貌。这个时期的钱松喦先生常利用课余时间下农村,画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积肥、春耕、种菊、运菜等农民生活,运用他的全部技艺,真心诚意地表现新事物、新生活,赞美新的社会制度和广大民众新的精神面貌,如《积肥》、《娘做新衣儿读书》、《秋菊图》(《甘泉寿菊》)、《船群》等。 1953年,他的《快乐的暑假》入选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并展出。1956年,他创作的《瘦西湖》、《溪山如画厂如林》、《劫海回春》入选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锡山》、《鼋头渚》,参加了次年一月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第一次国画展览会。由此,他在50年代以后的江苏画坛上,赢得了最初的声名。1958年,他深入无锡芙蓉湖两岸体验生活创作的《芙蓉湖上》,参加了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这一作品也标志了他在山水画创作领域一个时期的高峰。这样的源流关系正好说明钱松喦在新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声名鹊起的内在原因。 |